张苞的死为什么会对诸葛亮打击那么大呢?
在古老的《演义》故事中,张苞的逝去被描绘成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他的死亡引发了诸葛亮的悲痛欲绝,哭到吐血晕倒。历史正史中的记载却显得冷静而简洁,只提到张苞是某人的长子,早早离世。这样的记载,意味着我们无法得知他是否曾在北伐中英勇奋战,也无法确认诸葛亮的悲痛是否真实存在。
如果我们假设张苞在蜀汉北伐时期英勇牺牲,那么他的离世无疑会对蜀汉的人才储备造成巨大打击。诸葛亮,这位蜀汉的智囊,必定会为此感到深深的悲痛。为什么?因为蜀汉的人才匮乏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
世人戏谑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却真实地反映了蜀汉后期人才短缺的困境。姜维北伐时,手中无将可用的窘境,让80岁的老将廖化不得不挺身而出。这种局面,是蜀汉面临的巨大危机。
诸葛亮在世时,虽然情况稍好,但人才匮乏的问题依然严重。培养人才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有远见的君主会着眼于未来,看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人才储备,这样才能避免人才断层。蜀汉在两次大战中的大败,损失了大量的人才,使得军中中层将领无法立刻得到补充,人才链出现了断裂。
张苞,关羽之子,是蜀汉第二代中坚力量的希望之一。他是一名猛将,有勇有谋,诸葛亮对他寄予厚望,期待他能像第一代武将那样,撑起蜀汉的摊子。他更是蜀汉的国舅爷,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诸葛亮甚至可能将他视为第二代的核心。他的死亡,让诸葛亮的万般打算化为泡影,怎能不让人心痛?
在数次北伐中,诸葛亮行事谨慎,注重保存实力,这是因为蜀汉再也经不起任何损失。演义中诸葛亮为张苞之死哭到吐血晕倒,实际上他是在哀悼整个蜀汉的命运。因为张苞的离世,象征着蜀汉人才短缺的困境,这是他对未来的深深忧虑和无奈。诸葛亮的眼泪,是对未来的期盼和担忧,是对整个蜀汉命运的关切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