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班簋介绍 班簋为何能惊艳世界-
班簋:青铜的千年流转与重现
班簋,一个令人心动的名字,一件充满传奇色彩的西周青铜器。这件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物,以其精美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班簋的世界,它的来历与故事。
班簋,高27.7厘米,口径26厘米,腹饰阳线构成兽面纹,四耳饰兽首精致非凡。它曾被藏于清宫,历经岁月洗礼,最终在八国联军时期流失民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北京市文物管理在处理文物时,才重新将它修复完成,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全国文物部门都在努力挽回损失。北京市文物局的呼玉衡与华以武师徒俩在废品店中意外发现了班簋的踪迹。华以武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仍心潮澎湃。当时他发现了青铜器碎片上的饕餮纹,意识到这可能是西周的国宝级文物。他与师父呼玉衡经过一下午的翻找、清理,将班簋带回文物局。
这件文物震惊了文物界。专家们根据铭文和器型断定这是班簋,一个曾记录在清皇家编纂的图录《西清图鉴》中的文物。在八国联军洗劫北京时,班簋曾下落不明,让人以为流失海外。没想到在几十年后的北京重新现身,但已是伤痕累累,碎片散落一地。
为了修复这件国宝,北京文物局请来了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和他的徒弟霍海峻。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他们凭借《西清图鉴》中的图片和扎实的技艺,成功修复了班簋。这件青铜器再次焕发出生命力,让人们惊叹不已。
班簋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件重要的历史见证。它的出现让人们得以了解西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命毛伯伐东国狷戎的历史事件,对于研究西周初年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班簋也是研究当时贵族礼仪制度的重要参考。
最兴奋的人当属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他在早年寻找班簋未果,却在晚年见证了国宝的重现。他在《文物》杂志上发表文章,感叹班簋的再生。这件文物曾经是皇宫的御用收藏,也曾流落民间,历经厄运,但最终得以保存。它的经历之珍贵、幸运之至令人感慨万分。
班簋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历史宝藏能够重现人间,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过去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