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影院 能否分到实体院线一杯羹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电影放映的新时代。曾经,观看电影是一种奢望,而如今,“移动电影院”这一创新平台正在将这一奢望变为现实。对于许多人来说,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观看的电影是他们期待已久的梦想,而这一梦想正由“移动电影院”逐渐实现。
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个名为“移动电影院”的电影放映平台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平台不仅突破了传统电影发行放映的盲区,为更多影片提供了放映机会,更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数据显示,我国仍有大量地区没有实体电影院,许多优秀的中小成本影片难以进入院线。“移动电影院”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张伟,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面对院线空间与影片数量的结构性矛盾,他强调必须突破传统电影发行放映的盲区,创新电影放映的新模式。近年来,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主导组建了“电影智能移动影院系统基础研究”项目组,致力于面向移动终端的电影播放新模式的研究。“移动电影院”正是该项目的开发运营试点平台。
有别于现有的网络平台播放模式,“移动电影院”通过移动终端或搭载其软件系统的设备放映影片。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引入了传统商业院线的发行放映模式,实现了电影票的精准统计和收入的合理分账。高群耀,“移动电影院”CEO表示,无论身处偏远农村还是海上岛礁,人们都可以与大城市的观众同步观看的电影。这为消除“文化鸿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移动电影院”不仅创造了全新的观影体验,更激发了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传统的观影模式限制了观众的选择,抑制了多样化的观影需求。而“移动电影院”让观众能够随时随地观看任何影片,这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它也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带给更多的观众。
业内人士指出,“移动电影院”将屏幕变为银幕,手机变为放映机,使得长期游离于电影市场之外的观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等,能够跟大城市观众同步欣赏影片。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更有助于消除城乡和地区间的“文化鸿沟”。
“移动电影院”的出现是电影行业的一次重大创新。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更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随着“移动电影院”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电影行业能够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移动电影院”正在激发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推动电影行业的迭代升级。在黄建新导演、监制和制片人的眼中,技术对电影的影响堪比蒸汽机对人类思维的深远影响。互联网文化的迅猛发展,犹如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全球的文化形态进行了全面的重构。这种重构为电影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正如历史的浪潮不断推动着电影行业的迭代升级。
传统的实体院线,在市场压力之下,排片时常常倾向于所谓的市场认可度高的类型影片,而许多富有个性化和创新性的电影却难以获得展示的机会。以2017年为例,众多在院线上映的电影中,仅有前五大影片类型占据了接近总量的85%,而其他类型的电影则仅占不到15%,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种趋同的现象。
“移动电影院”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其容量的无限性使得各种类型的影片都能在此同台竞技,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了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正如张伟所言,“移动电影院”在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的也推动了电影类型和内容的多样化发展。
在“移动电影院”的平台上,观众可以欣赏到诸多新锐导演的佳作,如柯孟融执导的《脱单告急》、刘一君执导的《香港大营救》,以及荣获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的《第三度嫌疑人》等。未来,“移动电影院”将成为传统院线的有益补充,帮助更多影片实现“上院线放映”的梦想。更令人振奋的是,“移动电影院”计划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为中国电影市场创造出10亿块“银幕”,从而极大地拓展市场容量,打破影片与观众之间的壁垒,为电影制作方和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从拓展移动观影市场的角度来看,“移动电影院”不仅解决了实体院线建设和排片的困境,还实现了与实体院线的联动,共同推动了电影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充满期待。这篇报道刊登在《光明日报》2018年5月21日的第九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