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真的没有为曹操出谋划策过吗?他的真实才
为何选择归顺?
先主听闻樊城之事,率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同行。他们被曹军追击败退,徐庶的母亲被俘。徐庶面对先主,指着心口表示,自己一心想要与将军共谋大业。但如今母亲被俘,心中方寸大乱,无法再助先主,只能辞别。之后,他前往曹营。《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了这一事件。
尽管《三国演义》中徐庶的形象是智计过人,多次为刘备出谋划策打败曹操。但在《三国志》中,徐庶投靠曹操的真正原因是他母亲被曹军追获。并非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在离开刘备时推荐诸葛亮,而是在跟随刘备时便已推荐。
到了黄初年间,徐庶在曹魏的职位只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当诸葛亮北伐时听闻好友的境况,不禁感叹:“魏国难道人才济济,为何他们两人不被重用?”蜀汉人口仅及魏国的五分之一,理论上,魏国的人才出现几率是蜀汉的五倍。曹魏不乏谋士,如刘晔、蒋济、董昭、程昱等,徐庶若投刘备可能得重用,而投曹后则只能任御史中丞。
关于徐庶的真实能力,历史上存在疑问。在《三国志》中,徐庶与诸葛亮、石广元等人在荆州游学,但诸葛亮曾对徐庶等人说:“你们将来最多可做到刺史郡守。”而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则被描绘为奇才,多次为刘备出谋划策。但在正史记载中,徐庶的军事才能并未得到充分展现。他曾因朋友之事后弃武从文,之后投奔刘备并推荐诸葛亮。因母亲被曹操追获而离开刘备投曹,这是历史上对徐庶的几次主要记载。
至于徐庶的出身问题,虽然曹操曾提倡“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用人。但到了魏文帝时期,用人政策转变为“九品中正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徐庶难以得到重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更多地是一个美好的传说。
历史的真实往往比小说更为复杂。在历史的迷雾中,徐庶的选择、能力、出身等问题都存在着种种疑问。而这些疑问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不断探索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