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丹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张,为何会被贵
师丹,字仲公,生于西汉末年,他是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的杰出儿子。作为一位重要的经济家和政治家,他的生平充满了丰富的故事和深沉的历史背景。
师丹年轻时,师从大学问家匡衡,深入研究《诗经》,其造诣高深且品行至孝。他被举荐为郎官,后在元帝末年担任博士。因某事而免官。几年后,他又被州举荐为茂材,再次成为博士,并出任东平王太傅。凭借丞相方进、御史大夫的举荐,他入朝成为禄大夫,深受成帝的尊敬和重用。
到了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现象严重,豪强大族、贵族官僚和富商大贾疯狂兼并土地,导致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这些人要么依附于豪强地主,忍受残酷的剥削;要么沦为官私奴婢,过着悲惨的生活。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师丹联合其他大臣提出了“限田限奴”的救急方案,旨在限制豪强大族的土地兼并和畜养奴婢的数量。他们建议诸侯王、列侯、公主、关内侯、吏民的名田数量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的数量也有严格的限制。这一主张提出后,一度使得田宅奴婢的价格降低,产生了一定的效果。由于以丁、傅和宠臣为代表的勋贵宠臣反对这一改革,使得这一方案最终被搁置。
师丹不仅在政治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在人伦之序、尊卑之礼方面也有坚定的立场。当哀帝尊成帝母为太皇、成帝赵皇后为皇太后时,师丹坚决反对改变傅太后与丁后的名号。他认为尊卑之礼、人伦之序是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基本原则,不可更改。这一立场使他得罪了当时实际操纵朝廷大权的傅太后,导致他后来被降为关内侯,几个月后更是被免为庶人。
平帝即位后,师丹得到了重新赐爵的机会,并被加封为义阳侯。尽管他在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他始终秉持着国家的利益至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忠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师丹虽身处末世,但其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